重庆火锅底料批发,重庆火锅底料,重庆火锅底料厂家,重庆火锅底料厂,重庆火锅底料工厂,重庆火锅底料供应商,重庆火锅底料生产商,重庆火锅底料加工厂,重庆火锅底料加工,重庆老火锅底料批发,重庆老火锅底料厂家

对话五家上市餐企:挑战很大,但不“躺平”

今年以来,餐饮业的竞争俞渐激烈。进入存量竞争的时代,各个细分赛道上的企业都在开启加速度,试图在细分领域挖掘“新增量” 。
 
对此,已经在餐饮业扎根多年的巨头们也不敢懈怠,在前进的道路上,它们也在不断寻求变革创新,加筑自己的护城河。
 
近日,在第三届中国餐饮品牌节上,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休闲委员会主席黄耕与五家上市餐企进行了对话,从中一探上市企业们最前沿的变化:
 
全聚德集团党委书记、董事、总经理周延龙表示,过去三年,全聚德面临着巨大的业绩挑战也并没有“躺平”,依旧以多元的创新姿态寻找突围之路。
 
广东烹饪协会会长、广州酒家集团总经理赵利平指出,“好吃永远是餐企发展的硬道理”,变是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不变是要坚守对于味道的追求。
 
西安饮食党委书记、董事长靳文平认为,老字号应该坚持创新,积极地走出去,将传承下来的品牌文化推动到全国各地。
 
巴比食品董事长、总经理刘会平强调,内卷加剧的时代里,餐企更要坚持“品质为王”的战略,坚持用新鲜好食材打造好产品。
 
翠华集团中国区行政总裁唐一瀚则直言,餐企在连锁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找到个性化与标准化间的平衡,利用“有限标准化”实现持续发展。
 
全聚德:业绩挑战很大,但全聚德并没有“躺平”
 
黄耕:今年上半年,整个餐饮业的发展其实有一定的波动,有好的月份,也有不好的月份。今年全聚德做了哪些动作?有怎么样的业绩和突破?
 
周延龙:全聚德集团集合了四个老字号品牌,是全聚德、仿膳、丰泽园、四川饭店的集合体,截至今年,这四个品牌加在一起已经有414岁了。
 
过去三年,全聚德集团虽然业绩表现非常不好看,但是我们并没有躺平,一直在努力地做一些改变,以迎接时代的变革。
 
比如,在门店的风格包括门店的接待能力上进行调整。原来全聚德主要是依靠旅游市场,可过去三年几乎没有旅游经济的带动,怎么办?老百姓要吃饭,我们的员工要吃饭,所以我们就必须重新去看待我们曾经忽视的,甚至可能是伤害过的本地市场。
 
这三年来,我们主要有两个想法,一个是多品牌综合发力,原来是全聚德品牌,一牌独大,现在丰泽园和四川饭店也已经开始推动连锁发展业务了,而且新开设的门店效果都不错。
 
另外,既然我们想去拥抱更多的本地消费者,就必须认识到本地消费者正在逐步年轻化,我们要大胆地拥抱年轻人。对此,我们在门店的装修风格上,把原来比较高大上的雕梁画栋的中式装修风格进行了调整。
 
我们先是给每个餐厅赋予了相应的主题。比如说和平门店,我们叫“空中四合院”;王府井店,我们叫“宫囍•龙凤呈祥”;前门店在中轴线上,我们就把它做成了中轴食礼。
 
我们特别期望在市场复苏之后,能有更多的消费者来门店检验这样的模式。今年上半年到现在,北京门店的客流也确实有了明显的回升。另外,一部分外地客人也给予了门店很大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我们的员工状态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因为大家都觉得我们不一样了,我们改变了,我们没有按照原来的惯性走下去。
 
具体到全聚德集团这个老字号集合体来说,构成全聚德集团护城河的最大要素除了食品安全健康,就是文化。怎么打造好我们的文化平台,无论是产品调整还是装修风格的调整,全聚德都在努力寻找可以挖掘并且很好呈现出来的文化要素。
 
作为老字号,全聚德希望能够用更好的方式,用更好的形象向更多年轻人讲好我们的故事。从过去这么多年的经营来看,全聚德不是没有故事,只是不会讲故事。当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的突破点,把我们的服务、产品、场景和品牌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我相信全聚德不仅能够得到广大中老年消费者的喜爱,也一定能够俘获年轻消费者的心。
 
黄耕:全聚德作为一个老牌餐饮企业,怎么看待加盟连锁和直营?
 
周延龙:加盟和直营是连锁化发展的两种路径。从二三十年前开始,全聚德确定走连锁化经营模式,具体的路径是直营为主、加盟为辅。但是因为市场的变化,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加盟店数量大于直营。
 
过去几年,我们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传统企业在管理的规范化、产品链条覆盖的广泛性、以及服务理念、管理团队的打造等方面做的还不是很到位。在这种情况下,要支撑100多家门店的连锁发展,其中又有一半以上是加盟店,就容易出问题了。
 
全聚德应该做成什么样子?其实我们集团内部在理解上还是有一些差异的。最后我们痛定思痛,决定继续做连锁发展的模式,但是要大力发展直营门店。对于加盟,我们鼓励有加盟经验和有一定产业资源的加盟商加入,帮助我们持续发展,同时强调“严管厚爱”,大力支持加盟商同时也会提出一些管理要求,总结起来就是“六统一三严管”。
 
英雄不论出处,只要进到全聚德这个大家庭,我们就希望大家都能用同样的态度和工作方法,为这个品牌服务,为产品增光。
 
在整个加盟连锁体系当中,我们今年提出了一个口号:“打造两个味道”,一个是菜品的好味道,另一个是浓浓的人情味。我们相信,无论是直营店还是加盟店,如果都能够把这个理念贯穿到经营活动当中,全聚德就会越来越接近消费者心中的样子。
 
广州酒家:好吃就是硬道理,不好吃什么都是假的
 
黄耕:广州酒家是我们广州本土的餐饮上市公司,近两年也有在做多品牌运营和跨区域的扩张,上半年还走了出去,在上海开了店。请赵总透露一下,咱们广州酒家下一步是不是有更多的扩张计划?在餐饮业变与不变当中,广州酒家是怎么做的?
 
赵利平:广州酒家既是老字号也是国企,做法跟大家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从2019年到现在,广州酒家每年的销售都有大幅度增长。为什么增长?因为我们走的路跟很多餐饮企业不一样,广州酒家有食品工业,“餐饮树品牌,食品创规模”。
 
今年以来,很多人都感受到消费降级,但是广州酒家的业绩仍然略有提升。今年上半年,广州酒家实现营业收入约17.34亿元,同比增长21.77%,归母净利润约8005万元,同比上升47%。
 
为什么可以做到业绩略有提升?因为疫情期间我们已经把一些基础性的事情做好了,比如加大员工培训,加大品质的提升等等,把基础打得更扎实了。
 
这几年来,我们的餐饮业务也开始走出去。广州酒家去深圳开了三家店,2019年底开第一家店,每年开一家,现在已经在深圳开出了三家店。除此之外,长沙开出了一家,上海开了两家。目前来看,我们走出去之后的经营状况都还可以,特别是上海门店,还出现了排队现象。
 
我觉得餐饮业不变的地方有很多。首先,好吃就是硬道理,不好吃什么都是假的。其次,文化是生命力,企业必须有文化和精神,有了文化和精神,才会有向心力,才能发展得比较好。当然,性价比也是不变的。
 
相比之下,环境的改变、服务的改变、场景的改变,营销方式的改变,年轻时尚潮流的变化,这些都是变的地方。我最近写了一本《大粤菜》,引用里面的一句话:关乎餐饮,变才是永恒的不变。
 
黄耕:现在行业处在一个感性的消费时段,大家可能会受一些风潮的影响,也出现了很多的泛餐饮人,他们可能把一些融合菜融合得有一点过了。广东菜是最早应对中西交融的,赵总如何看待菜品融合和中西文化融合?
 
赵利平: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整个餐饮市场非常大,消费者是复杂的、多元的,需求非常多样化。一些店不管怎么融合怎么炫,就是有特色,消费者就愿意去。但是有一些店可能太炫了,就做不好。
 
广州酒家是怎么做的呢?一成不变,墨守成规肯定是不好的,时代在变,审美在变,口味在变。比如审美在变,以前是雕龙画凤,现在雕龙画凤未必符合大众审美。口味上,很多新口味融入进来,原有的口味也未必能捕获那么多的食客。
 
我是这样理解“守正创新”的。守的是传统的精华,守的是大多数消费者的共鸣。好吃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本质的东西是一样的,把一样的东西提炼出来就能守得住“好吃”。
 
创新则是敢于尝试,敢于去改变,敢于去体验。我跟我的厨师说,经典的东西有一些卖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消费者还喜欢吃,那肯定是好的。但即便如此,如果你一成不变,消费者也会审美疲劳,慢慢地,也会提不起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经典菜进行重组、解构或者重新搭配,变一个模样。
 
我们的经典菜卖得很好,但也要有新的感觉,就是“经典+新感觉”。比如说我们的烤乳猪,以前吃乳猪的时候大家可能整块吃或者只吃个皮,我们现在把皮去掉留一点点的肉,然后加点糯米上去,口感马上就丰富了。而且这两种味道融合在一起,还蕴含了童年记忆,是大家都喜欢的。这就是对经典的一个变化。
 
社会都在变,很多新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当我看到让我觉得惊叹或者激动的事物时,我都会尝试把它引进来,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个引进不是抄袭,我一直和厨师强调看到好东西后,要用我们的表达方式,用符合我们的形式去表达。时代在变,把很多好的东西重新组合,融合起来,也是创新。
 
西安饮食:传承不守旧、融合不照搬、创新不离宗
 
黄耕:西安饮食旗下有很多品牌,包括西安饭庄、老孙家、白云章等,都是西安的饮食地域名片。在这个消费降级的时代里,西安饮食是怎么经营自己的品牌的?
 
靳文平:目前,西安饮食旗下有11家中华老字号,有2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家是省非遗。此前,这11家中华老字号仅有6家在运营,5家由于城市拆迁停止了营业,这3年来,我们已经把这5家停业的品牌都恢复了营业。
 
这三年,我们一直在坚守,在积极恢复我们的老字号。作为西北地域性的美食代表,我们已经从2019年的62家门店,恢复到现在的150多家。
 
在这当中,我们始终坚守着三句话:传承不守旧,融合不照搬,创新不离宗。围绕这三句话,我们这几年也建立了我们的央厨,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和连锁化。
 
实际上,这三句话跟刚才利平总说的“变是永恒的不变”,有内在的相同之处。
 
中华饮食文明源远流长,作为陕西餐饮的代表企业,西安饮食也肩负着陕西餐饮的传承重任。老字号不是迟暮的老人,也不是夕阳中的贝壳,我们一直坚持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不忘初心,不忘来时的路,也就是“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宗”。
 
同时,现在是一个融合的时代,技艺的融合,文化的融合,甚至餐饮美学等都在融合,所以我们在传承创新的过程中要融合但不照搬。
 
黄耕:西安饮食旗下有这么多老字号,这么多年一直坚守在西安和陕西周边地区,有没有往外扩张的计划?
 
靳文平:我们在做好本地餐饮服务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尝试走出去。尤其是陕西的一些地方性特色美食,比如说小吃、地域性的特色菜,我们正尝试把这些陕菜推广出去。
 
目前,西安饮食已经在成都开设了3家老字号品牌,并推动陕菜走进上海进博会,与高星级酒店合作,将陕西特色菜品和小吃带到更多消费者面前。
 
实际上,一个企业能不能走出去,一方面要看产品是否具备适应性,品牌是否具有推广力,另一方面,也要看企业走出去的渠道和方式。
 
无论是股份制合伙人制,还是投资多元化,在社会餐饮民营企业里都已经非常普遍了。今年以来,我们也在积极尝试推进实现投资多元化,核心团队项目跟投,引进超额利润分享,把激励机制引入新店中,争取让更多的餐饮参与者和我们进行更紧密的链接,共同把西安饮食旗下的老字号品牌建设好,从立足陕西到走出陕西,让老字号能服务更多的消费者。
 
巴比食品:以“鲜食好吃”战略,应对残酷的内卷
 
黄耕:这两年来,不少快餐、茶饮、咖啡品牌都卖起了早餐,巴比食品作为早餐市场的巨头,同时也是我们民营餐饮企业的优秀代表,怎么应对这个市场变化的?
 
刘会平:巴比食品是做早餐的包子、馒头起家的,因为我们在上海起家,上海人把包子和馒头都叫馒头,所以一开始叫“巴比馒头”。进入到全国后,我们发现包子就是包子,馒头就是馒头,就做了“去馒头化”,现在叫“巴比食品”。
 
现在,我们已经把店开到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安徽、湖南等地,连锁门店已近5000家,预计每年还将以1000家的速度在增长。
 
企业上市以后,我们在上海、江苏、广东、武汉等地都建立了中央厨房,面积基本都是七八万平方米的规模。央厨除了供应给自身的门店之外,还给其他餐饮连锁、便利连锁和酒店连锁等客户提供商品。
 
另外,我们的餐饮零售化做的比较早,很多年前我们就实现了餐饮零售化,包括在盒马、京东、抖音直播带货等等都比较早。所以疫情三年,除了2020年停业一个多月有一点影响外,其实我们的业务发展都没有受影响,过去的2021、2022年我们的业绩都是不断增长的。
 
今年尤其是疫情放开以后,很多餐饮人都觉得环境越来越残酷,内卷得特别厉害,不仅是我们做早餐的,做中餐、晚餐、正餐的都卷得不行,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该怎么做?今年上半年,我们的公司高管也在讨论这个话题。
 
在这么卷的情况下,我们要回归商业的本质,本质就是“品质为王”,注重质量,创新产品,所以我们提出了“鲜食好吃”战略。
 
“好吃战略”是西贝贾总若干年前提出的,这个战略很好,我们提出的“好吃鲜食”战略在好吃的基础上特别加了一个“鲜食”。好吃的前提是什么?好吃,除了工艺和配方要有特点之外,更重要的是食材要好,要新鲜,只有好食材和新鲜食材才能做出好东西。
 
潮汕人做美食特别好吃,为什么?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食材好、食材新鲜。我们反复回顾产品质量怎么做得好,但都遗忘了食材这一点,所以我们开始围绕“鲜食”打造战略。
 
梳理以后,我们基本不用冻品,严格要求各种食材必须直接从源头采购到中央厨房,控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加工流程,让消费者能够尽快吃到最新鲜的好产品。
 
黄耕:都说做一个挣钱的公司容易,做一个值钱的公司难。这些年来,很多餐企得到了融资,什么样的企业容易获得资本的青睐?
 
刘会平:做餐饮,单店模型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单店模型营收高,盈利能力强,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快速复制、快速发展。如果不能实现可持续的快速复制,资本不会理你。
 
在这个时代,如果企业的一个店或者两个店经营状况很好,但不能快速发展,别人就会照抄你的商业模式,在其他区域快速扩张,继而超越你。归根结底,单店的品质和服务等各方面都要做得非常棒,能够实现快速复制才能获胜。
 
翠华餐厅:“有限标准化”,才能持续发展
 
黄耕:翠华是非常有名的茶餐厅,也是香港的上市企业。唐总,能否分享透露一下这些年翠华的一些思考和改变?
 
唐一瀚:今天的主题是上市企业如何打造自身的护城河,其实这不单是上市公司需要思考的问题,而是所有公司都要思考的。
 
翠华是一个50多年的品牌,假设最早的一批顾客是30岁去消费的,到现在他们已经80多岁了,如何持续发展?五年前,我加入翠华时就在想这个问题。
 
刚才有前辈说过,把产品和服务做好,才是硬道理。翠华上市之后,曾经在内地发展得很快,后来有一段时间停了下来,集团内部重新梳理,比如重新定位,翠华在内地开店的核心区域是哪里?未来我们要持续去开更多的店,还是我们要把原来的店做好?
 
趁着疫情,我们把扩张放缓。近两年,翠华逐渐把发展的重心由华东地区转移至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近年来两地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随着大湾区跟香港关系越来越密切,翠华来到大湾区后,顾客的接受度很高。
 
此外,对于餐厅而言,是否单纯靠标准化就能够实现长远发展?标准化确实非常重要,但它并不是连锁发展的唯一出路。对于个性化餐厅来说,标准化还有一个概念叫“有限标准化”。中央厨房生产以及内部服务可以标准化,但门店仍然要有个性化的东西。
 
比如翠华的面包,坚持门店现做。有些人可能觉得做面包赚不了钱,因为卖价不高,但是对我们而言,有一些产品我们愿意放在店里,让顾客感受到门店的个性化,哪怕这些产品只能赚到一点点钱。
 
如果企业全面标准化,完全丧失个性化,其实就等于和其他人没有差异化了。
 
一个餐厅和品牌没有差异化,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黄耕:能否透露一下翠华接下来的发展规划?
 
唐一瀚:翠华是茶餐厅的代表。茶餐厅怎么来的?茶餐厅并不是每个地区都有的,这个品类是香港饮食的代表。
 
由于历史原因,当时香港很多华人没有办法去餐厅享受一顿西餐。后来,一些酒店员工辞职后自己开出了茶餐厅,自此才衍生出了茶餐厅文化。原来喝红茶,到了茶餐厅就喝奶茶;原来在酒店里面吃蛋糕,去茶餐厅就演变成吃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