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火锅底料批发,重庆火锅底料,重庆火锅底料厂家,重庆火锅底料厂,重庆火锅底料工厂,重庆火锅底料供应商,重庆火锅底料生产商,重庆火锅底料加工厂,重庆火锅底料加工,重庆老火锅底料批发,重庆老火锅底料厂家

大年三十吃什么南方出产的各种蔬菜和应季食材,加起来可能就有北方半年的数

南北方大年三十吃什么,做火锅生意需要火锅底料批发,找到靠谱的重庆火锅底料供应商和重庆火锅底料工厂,不知重庆哪里批发火锅底料呢,重庆火锅袋装底料批发又在哪里,这些都是开店前必须要知道的。
1 饭量
北方人的饭量到底有多大?吓得老板报警了
 
吃到老板报警你敢信?
 
16 年秋,我带着厂里两个技术工人去上海,中午从对方工厂回来已经是饿的俩眼发直了,看到那家小笼包店的时候,就像狼见了羊一样,恨不得赶紧扑上去就咬。
 
再加上浑身脏乎乎的,身上还背着各种工具(都是放在帆布袋和工具箱里的)。看起来很是不雅观。
 
那家小笼包是先在前台点东西,然后拿牌子到里面等,我们以为跟北方的一样,就一人要了一笼,掏钱的时候拿出了很大一沓现金(对方工厂给的部分货款和维修费,他们财务正好到结账周期了,就给的现金,8w 多)。
 
等端上来一看,我擦,这也算是包子?不比饺子大多少啊!为什么一笼才六个?这够谁吃的?
 
于是你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三个浑身脏乎乎的青年男子,带着几个看起来很沉的袋子、箱子,里面隐约看起来很长的东西,携带大量现金,没命的吃着包子,还不断的要加包子。
 
等我们快吃完的时候,进来两个警察,要我们打开工具袋和工具箱检查,盘问了半天,最后跟老板说:没事瞎报什么警啊,这不胡闹么?
 
我们一脸懵逼的看着老板,感情拿我们当逃犯或是抢劫犯了!警察走后老板一个劲道歉,提议要退我们饭钱,当然我们不是那么小气的人,每人带走了他一瓶汽水,哼!
 
我们吃了多少?三个人吃了 19 笼包子,三碗蛋花汤,一盆醪糟汤,两盘素拼外加三瓶汽水。
 
第一次去南方吃饭时,菜好了后小饭馆老板娘端上一大碗米饭,我说了句谢谢就端过来吃了,全桌其他人都尴尬的望着我,每个人手里都端着一个小空碗……
 
原来那一大碗是给大家分的……
 
2 口味
南方菜鲜嫩无比,北方菜回味无穷。
 
知友:YiNing Wang(4000+ 赞同,知乎编辑推荐)
 
南方菜味道好,口感好,派系众多,各有特色。作为北方人,偶尔吃几顿,感觉是不错的。
 
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的是,这些菜再好吃,仍然不能代替北方人习惯的粗茶淡饭,简单的大饼面条稀饭小菜这样的搭配。怎么也替代不了。并且,很可能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越发明显。
 
北方人,烧一锅杂粮稀饭,烙点发面饼,不用菜都能吃个大半饱,要菜的话,咸菜,拌个凉菜,青萝卜加酱牛肉,萝卜丝海蜇头,就可以下酒了。
 
吃馒头发面饼需要很多菜吗,似乎不是,因而咸一点好像也不是什么问题。蘸点辣子油也是很好的,不是一个地方的吃法。
 
总体来说,南方讲究入口的第一味觉,第一口感,鲜,甜,辣,麻等等,北方讲究咀嚼后的感觉。
 
地理上,南方阳光好,水资源丰富,动植物生长周期短,因此食物一般比较嫩鲜,水分一般也比较多。
 
这种鲜味最容易被入口的第一感觉所感受。上海菜场连北方的摊贩都会用「嫩,一烧就熟」来招揽当地顾客。
 
北方相反,农作物生长周期长,果实比较结实含水量少,不容易从第一口感来体验食物的味道,只有充分咀嚼然后才能有所体会。
 
主食上有明显的差异:大米水分多,筋度低(最筋的还在东北),第一口感甜。
 
面粉制品之一的面条(北方手工面),水分少,筋度高,第一口感不明显,需要咀嚼才能嚼出甜味。
 
面粉的另两种制品,馒头和饼,则更明显,尤其是饼,北方的饼多为无油无盐或少油少盐,甚至还很硬,是必须通过咀嚼才能吃出香味的。
 
对比南方的饼,多为多油多盐甚至加辣,追求第一口感吸引人,而咀嚼后已无面香味。
 
除了小麦,北方的杂粮比南方多,像荞麦,燕麦,高粱,小米之类的,绿豆红豆就不说了,全国都有。
 
而这些杂粮,没几个是入口口感甜的,用来熬稀饭、粥,都要细细品味才能感觉到好吃,如果加糖或者加油盐,反而破坏了本来的味道,放肉更是影响太大了。
 
南方煲粥,喝汤,觉得汤鲜,但北方人却常常钟爱无味的杂粮粥、小米粥甚至是最简单的大米稀饭,再好的菜配汤也不如大饼/手工面 + 稀饭。
 
所以月饼粽子之类的点心也有了南北之分。如果非要添加些东西,首选是糖,其次是盐,一定不能有油和肉(菜)。所以一到上海,看到春卷这样的咸点心,也是很吃惊的。
 
从面食咀嚼后的回味来看,烤制 > 蒸制 > 煮制,均大于米饭,筋度越高咀嚼回味越好,然而越不容易在第一口感上体现。为了增加第一口感,加糖,加油,加蓬松,回味却也基本消失了。
 
谷物的区别不仅仅体现在主食和小吃上,醋和酒也是因此有了南北区分。北方用高粱麸皮等杂粮,南方用糯米大米。南方的醋入口更甜,北方的山西醋入口冲而酸得重,入口有点酱味,而后根有微甜。欣赏山西醋,一定是接受了厚重的酸和后跟的甜,喜欢江浙醋,则是喜欢它的入口感觉。
 
白酒也是,北方白酒冲,硬,没有第一口感,而南方酒则强调入口的感觉。啤酒就不说了,也有差别的,在入口甜度上,虽然北方也不用杂粮。
 
3 买菜
我是北方姑娘,每次买菜买一捆;我家属是南方人,每次买菜像是领回家一堆「试用装」。
 
知友:蔺佳(1700+ 赞同,收录于知乎专题)   
 
我才意识到我和家属在买菜这件事儿上的互相嫌弃并不是我们俩的问题哈哈。
 
作为一个典型的北方姑娘,我跟父母去逛菜场的时候,通常是空购物车去,超重着回来,东西合适,就五花、排骨来上百十块钱,桃子拎上十斤,葱来一大捆……
 
家属买菜的量跟我比起来,就像是领回家一堆「试用装」。所以每次碰到他买菜的时候拿一两顿分量的肉,或者买四五颗小油菜这种行为,就忍不住想说:「你这个油菜的份量,炒出来都不配用盘子来装」。
 
认真的问了一下他这个问题,他表示很好回答,因为他们都是每天买菜,甚至每顿买,也喜欢吃新鲜的,所以没有囤货的必要。
 
这给了我一个线索,琢磨了两天,感觉得跟这几个因素应该有关系。
 
食材丰富:  
 
相比于大部分北方地区,南方的食材丰富,一个季节南方出产的各种蔬菜和应季食材,加起来可能就有北方半年的数。
 
这就意味着他们在每天吃什么菜上有非常多的选择余地,一周七天也许可以达成 3x7 顿菜式不重样的成就,这样说来,买上五六斤土豆吃上俩星期就显得不合算了。
 
饮食习惯:  
 
南方的菜品种多,叶子类的菜就更多了,不少品种也不适合长时间的存储,可能冰箱放个一天半天的也有损耗,所以随吃随买最新鲜。
 
按家属的话说,他们对于肉、鱼这类食材的解冻版,相当「嗤之以鼻」,只有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吃冻鱼冻肉,所以在买肉买鱼这种事情上,他们可能从来都没有产生过需要储存的念头。但北方买个黄鱼、带鱼、平鱼的冻起来,还是挺常见的。
 
在鱼肉这类食材上,两边不同的烹饪方式应该也是跟食材互相影响发展成现在这样的。北方人常用的红烧啊、侉炖啊,调味重,对肉本身的鲜度要求就下降不少,南方人蒸鱼、做汤、或是厦门的酱油水那种,整体上清淡不少,鱼鲜不鲜,对味道的影响就太大了。
 
季节&气候问题:  
 
这个大家说过很多了,北方一年四季都相对干燥,秋冬季的天气还冷,优点就是利于食材的存储保鲜。天气凉的季节,有时候家里囤的东西多,可以直接放在阳台或者窗户外面就能保存。
 
(严重臆想环节)北方冬天屋里暖和外面冷,不知道会不会是大家囤货以减少出门次数的原因;南方冬天屋里和外面一样冷,可能就……无所谓在不在家了。
 
最新更正:南方同学说了外面比较暖和
 
4 洗澡
在东北,女生「约澡」等于约会,约了正好可以一起搓背。
 
知友:Lusimov(700+ 赞同,收录于知乎专题) 
 
车间里的澡堂子  
 
我去过各式各样的澡堂子。最诡异的,就是这个位于车间深处的所在。跟它比,蒸汽朋克之类算什么。赤裸裸的生活才是动真格。
 
匆匆那年,我跟一众男女(分开的),光着腚,齐听轰鸣阵阵,同看红雾滚滚,老吊车与火花起飞,惨叫声此起彼伏。
 
我妈搓澡,在我们家族算出了名的手法凶狠。而且通常洗一次澡要搓三遍。我称之为「一遍去泥,二遍去皮,三遍去骨。」
 
经常洗完澡过段时间一看,「妈,我这大腿上咋一排血嘎巴?」
 
「哦,搓坏了,毛囊出血,没事儿。」
 
我可能是捡的。
 
搓三遍,主要是因为洗澡频率太低。
 
我是到毕业来北京之后,才知道原来好多人并不是一个礼拜洗一回澡。有一次,我跟我妈说起我现在都不用搓澡巾了,她惊讶地问,「那你还每天都洗澡啊?」
 
是的。我还每天都洗头呢。
 
这在东北,至少过去,简直没可能(现在在我家也没可能,开吹风机都嫌费电)。
 
在那个吹风机不流行的年代,冬天,每个东北女人从澡堂子出来,都是炸着毛的。不擦脑袋也不担心棉袄会湿,瞬间冻住了怕啥。
 
那个车间属于我妈他们厂。两块五,随便洗。
 
水足,量大,不怕费。人多,「nǎo huan(暖和)」,价不贵。
 
深受广大厂职工及家属喜爱,也算是员工福利的一种。
 
按说,要是下班顺便洗了澡回家也对,可我家离厂子骑车子要骑半个小时以上,我妈有时候周末还带我来,这就有点儿说不通了。家附近就没有合适的澡堂子吗?
 
没有。
 
早年间,东北正经澡堂子屈指可数,都分散在各大厂矿社区周围。
 
大学女澡堂  
 
我大学也在东北念的。在洗澡这事上,一下子就看出了地域差异。
 
不止一个南方同学跟我抱怨,澡堂子为什么没有单间?!
 
在她们看来,我们简直是一群没有羞耻心的动物。
 
你怎么能脱的光溜溜地跟别人在一起洗澡呢?
 
咋的了,我们还互相搓背呢。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在东北才有「约澡」这个习惯。
 
这不像是小女生下课,一起约着上厕所那样充满了幼稚的社交属性。
 
你下节课课间去不去厕所?
 
我不去。
 
哦,那我也不去了。
 
约澡,更多体现在功能性上。
 
你不约澡,谁给你搓背?
 
也可以找陌生人搓……
 
哎,同学你好,你一会儿帮我搓一下后背行吗?完了我再给你搓。
 
啊,行,把你搓澡巾给我吧。
 
现在想起来,我觉得自己确实很像只猴儿。
 
交换搓澡巾,等同于交换了对彼此的信任。虽然说之后穿上衣服谁也不会再搭理谁。
 
当然,你要有钱也可以让搓澡工给你搓。
 
东北澡堂的搓澡工大多来自南方,江西广西、湖南湖北。判断一个搓澡工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时长和力度。我试过几次,跟我妈比,差远了。
 
我妈搓澡的时候,会把全部量集中到两根手指上,小面积反复搓某一块皮肤,一直搓到你求饶,一边搓还一边念念有词,「硬式点儿,挺起来,搓了半天也不下泥,不带劲。」
 
这些统统不会发生在搓澡工身上。
 
在外人眼里,趴在搓澡台上你就像一只待宰的白条猪一样。绝不是一个香艳的场景。
 
那南方同学最后怎么办了呢?
 
我知道有一个广西同学,大学四年,研究生三年,都在漏风的厕所里洗澡。
 
还有一个重庆妹子,每个礼拜去学校外面的宾馆开个单间,就为了好好洗个澡。
 
我只想说,所有在北方生活的南方姑娘,你们太不容易了。
 
搓澡巾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如果有一个「我最讨厌物品清单」存在的话,搓澡巾如果排第二,第一我还真不知道写啥。
 
但离开东北以后,我真的特别想念它。以至于从老家代购了一个来,隔三差五地用一下,爽飞了。
 
这种爽怎么形容呢?
 
就是我忽然能理解我妈说的那句「不下泥,不带劲」了。
 
人的肌肤是有记忆的,哪怕这记忆跟疼痛有关。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个师姐是宁波人,她用了三年的时间,给她的宁波老乡们,安利了一款哈尔滨产的某品牌搓澡巾(我都不知道搓澡巾还有牌子)。
 
用她的话说,「我就想让他们知道,澡还能洗得这么带劲」。
 
判断一个搓澡巾的好坏,要看它表面 lá ba(粗糙)的程度如何。太糙的皮受不了,太细的又不下泥。
 
一个好的搓澡巾,得盘。
 
跟盘手串差不多,必须要让有经验的人经常与之肌肤相亲。
 
有灵气的搓澡巾沾了人气,会变得温和,通人性。负责养它的人,也会了解搓澡巾的脾气,知道哪里适合搓哪里。
 
总之,这门手艺到我这带估计就失传了。有人要是想拍搓澡巾纪录片可以联系我。我介绍你认识我妈。
 
老一代,盘搓匠人。
 
5 住宅
北方人建深宅大院,南方人爱厚墙小院。
无论北方南方,传统住宅大多都是有院子的,院子因文化而生,不细谈了,因为有了院子,住宅成了内向的,外墙不开窗,院子也就成了了主要的受光区,像这样的:
 
而对采光和遮光的不同需求,决定了南北方传统住宅的院落尺度。
 
由于北方处在高纬度地区,常年太阳很低,要想保证采光要求,院子必须要大一点,否则倒屋会影响正房的采光,所谓「深宅大院」;院子不大,聚不到阳气,风水也不好,以至于很多住宅直接做成三合院了。
 
而南方正相反,由于纬度低,太阳很高,夏天炎热,房屋要遮阳,所以院子反倒要小一些。不仅院子小,屋檐也出挑的更远。
 
不仅如此,很多南方民居演化出了在外墙开气窗的传统,这是因为南方空气潮湿,室内闷热,外墙开洞,打开门窗就有从天井吹来的过堂风,让室内比较凉爽,有助于防潮。
而广东省传统民居的厚墙小院更有防台风的作用,像潮汕地区的「下山虎」「四点金」等民居形式,都是很本土化的传统住宅形式,有很好的抗风能力,把这两个住宅形式放个图吧:
 
当地人应该都很熟悉了。
 
至于现在新建的农村住宅,就像题主描述的那种小楼,主要就受当地土地政策的影响了,比如根据 13 年的《广东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九条【用地标准】,平原地区和城市郊区每户宅基地面积应在 80 平米以下,丘陵地区 120 平米以下,山区是 150 平米以下。
 
这么小的面积,显然没法建成院落式了。所以一般都处理成多层小楼的形式,房屋很密集。
 
而同时期的北方地区,由于地广人稀,规定就不一样了,比如根据 13 年《吉林省通化县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第二章第九条,农村新建住宅宅基地面积每处不应超过 330 平米。
 
面积这么大,当然可以按着传统来建房子了。所以东北农村的房屋都比较松散,普遍是一个三间正房带个院子(知友 @宏嘉 提醒,是两个院子,前院和后院,在此标注),两侧厢房要么没有,要么演化成了牛棚和料堆等杂房的形式:
 
6 红包
红包全中国通用,但怎么发,南北可不一样。
 
我在佛山这边,周围最有意思的一条规矩就是:结了婚,发红包;还没结婚,可以收红包。
 
是滴,不分年龄。
 
你能想象我的小学同学春节见到我,一脸贱笑滴掏出个红包塞给我的场景么?
 
你能想象亲戚见面时,七八岁小屁孩围着长辈要红包,亲戚却喊住准备跑路的我:子君,你的红包!
 
这比老妈催婚杀伤力大多了……
 
因为是南迁移民的关系,家里同时奉行着广东利是和上海压岁钱的习俗。
 
因为现在家人主要生活在广东,所以对外依然是利是的方式:小包多送。每封利是低于 200,按照亲疏关系决定具体金额,送给周围未结婚的亲友。
 
就我的感受来说,广东利是派发范围相当广。
 
举个例子,如果过年时节你走在路上,碰到同事带着小孩出门,你是需要给他一个利是的,而如果你有小孩对方也要反过来给一个利是;
 
有时候对于服务员,保安,清洁阿姨等过年还在工作的服务人员,也会在过年的时候封一个金额比较小的利是,应该有讨个口彩的意思。
 
今年我第一年工作,但由于未结婚的缘故,在广东依然可以拿家里人的利是,而不用给家里的小孩子利是。
 
在上海的话压岁钱比较集中于亲属之间,每封的金额相比较下来也会很大。
 
如果是爷爷奶奶,父母这样直系的亲属,金额基本是超过 500 的(也会根据各家习惯和富裕程度有所区别)。
 
但上海这边是只给还没有工作的小孩子的,今年由于我已经工作了,上海那边的压岁钱我已经拿不到啦。过年期间如果还能见到亲属中的小孩子,我也要开始包压岁钱了呢。
 
有一个两边都会遵守的红包准则,就是父母会给爷爷奶奶包一个很大的红包,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不是也这样。
 
坐标内蒙古,在工作之前亲戚朋友都是给红包的,工作之后只有父母给红包了,毕竟在他们眼里,我还一直是个宝宝。